儲殷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09月02日02版)
  近日,中央財經大學法學教授請辭碩士導師引發社會關註,其中不乏叫好之聲。應該說和幾年前清華大學陳丹青先生憤然罷招研究生一樣,黃震先生辭招研究生的這一舉動,也是對當下碩士培養體系的一次抗議。批評當前弊端重重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當然無可厚非,但是問題在於以高級私塾的方式來進行替代,真的就是合理的選擇嗎?
  首先,相比於現代教育,私塾模式中師生間的人身依附,更容易帶來對學生權益的侵害。師生關係並非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那般簡單。教育領域涉及對人心智的影響,市場經濟的“用腳投票”往往並不適用。由於知識、經驗的不對等性,師生之間極易產生心理依賴與人格依附。一方面這種信賴,有利於言傳身教的效果;另一方面,這種信賴對於獨立人格、健全心智的形成,也同樣可能構成阻礙。在對教師缺乏約束的情況下,這種依賴甚至可能導致教師濫用權威侵害學生的情況發生。目前的私塾辦學由於政策的限制,實際上正處於商業化的初級階段,大多數的私塾,其實都是家庭教育,正因為此,教師權力過大、師生關係極不對等的狀況,才不為人所註意。
  其次,對於成年的碩士研究生,私塾方式的培養模式,可能面臨更加複雜的情況。導師與學生之間是否形成契約關係?又是哪種契約關係?是老闆與員工的雇佣關係,還是服務提供者與服務購買者之間的買賣關係?學生不聽指導怎麼辦?導師對學生懲罰的限度在哪裡?如果將這些重要的問題,全部交由師生自行決定,那麼很有可能由於師生地位的不同,而形成一方權力過大,一方權利幾無保證的霸王條款。即便在對學生已經存在諸多救濟的當前教育模式下,導師侵害學生的情況都屢見不鮮,更何況人身隸屬性更強、導師權力更大的私塾模式。
  坦率而言,當前碩士培養模式有兩大弊病,一是擴招的幅度太大,學生太多,老師帶不過來,嚴重稀釋了本應高度個性化的碩士教育質量。二是師生的關係紊亂。信息時代的來臨,讓老師知識的優勢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。年輕人權利意識的增強,也讓老師的教化權力受到越來越大地限制。正因為此,學生規模更小且對老師更加敬畏的私塾模式,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很多人眼中的較優選擇。
  但是問題在於,年輕人越來越不好教,老師越來越不好當,固然是這個時代的困惑,卻也是這個時代進步的表現。人類的進步,本就是從依附的身份向平等的契約邁進的過程。在這個過程當中,曾經的教授權威會受到消解,舊有的教學秩序會受到挑戰,但這些問題,終究要在更自由、更文明的情境之下進行解決。今天我們的法學教授,難道不能有更好的改變現實的辦法?  (原標題:高級私塾並非導師制的替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s77uspyb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